前陣子聽到鄧惠文和呂旭亞介紹一本靈魂密碼的書。她們提到了其中部分內容。
"讓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無可違逆的。回應這份呼召,還能幫助我們檢視童年,解開「都是父母的錯」的怨懟心結,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每個經歷;並讓為人父母者釋下重負,開始珍視孩子的奇想和不尋常行徑。我們將以嶄新眼光回顧過往的挫折、創傷、狂喜、感動,找出價值、獲得啟示,有意識地讓自己靈魂中這顆小小的橡實,成長茁壯為獨一無二的美麗橡樹。"~引自博客來書摘。
在我生養小孩後也有種體會。
我的感覺是小孩的性格大概佔了他人生的十分之六或七。如果家裡有生二個以上的小孩,就會發現即使是雙胞胎也是二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吧!想到小時候看到我爸在弄榕樹,他把鐵絲纏在樹上,想把一棵原本直挺挺的樹弄的他想要的樣子。但會發現,樹還是有它原本的模樣,像是有的地方是短的,斷的,太粗,或太細的,我爸再怎麼弄,也還是只能在最大的可能性下面著手。
我剛有了小孩後,小嬰兒時我瘋狂地搜尋各種資訊,那時候覺得很累又很無助,或許一方面是自己太過焦慮,太想自己來,不想有任何長輩或路人介入(很像自助旅行習慣了,訂機票旅館都自己,不信任旅行社。。。),另一方面,這年紀的小孩我實在太不熟悉,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怎麼了。
等小孩大概到了一二歲後,就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大概是壓力的反撲,我開始很厭煩任何教養主題,不論是自己去講或是聽別的人講,包括了專家,網路,前輩或是路人(經常白眼要翻到外太空了)。
因為我發現,還是把眼耳放在孩子身上比較真實。
我兒子的性格,從小就是一個急性子,從吸奶就知道,因為太難吸,生氣到不行,我後來放棄了親餵。快一歲時,因為生氣,自己撞地板十幾下,額頭長出了大包。到現在三歲了,脾氣仍又急又快,有時搶玩具,大叫或動手。他對人和環境有些敏感,很在意別人喜歡他,太吵雜的環境會讓他不耐煩。不喜歡睡覺,但分不清餓,累,和不耐煩的感覺。
這就是他,至少這三年都是如此。
我會幫忙他,提醒他,同理他。的確,他也降低了一些不耐煩或衝動的頻率,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衝動。
但,他還是他,那個又急又快的性格。
我要說的是,我覺得父母能做的太少。
意思是,不要去寄望自己能改變別人的性格,或許父母或環境能影響他,但要和大自然基因的力量抗衡,我想,可能要花一輩子的力氣。
就像我真心的覺得兒子的個性跟我很像。我長的這麼大了,我父母和環境也沒能把我扭成別的性格。那種潛意識,真心地知道自己就是什麼性格的人,只在差別是浮出水面還是留在冰山底下罷了。
而性格也影響著環境。
回到生活中,最近,隨著期末的腳步近了,壓力也越來越大,我明顯地感覺自己對小孩常常不耐煩。像是早上趕著上學,或是看著家裡一團亂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大聲的或不耐地對著小孩說話。
這其中有二個要好好察覺的因子,其一,是我自己的狀況。很明顯地,當有事情煩的時候,就很容易移情到孩子身上。或許他真的做不對,但發怒的指數可能會從五十變成九十,只是因為我自己最近壓力很大很煩。
其二,是孩子自己真的難搞。有些孩子性格天生冷靜,有些活潑,有些容易分心,還有些唱反調個性。容易帶的小孩自然他身邊的大人就大多和顏悅色的對他,但不好帶的小孩,也就容易招致大人或同儕的怒氣。這就很難要求環境對他友善。像我兒子,想要什麼玩具去立刻去拿也不管別人正在玩,那老師自然就會阻止,或同學也會打回來。有時候,我也會因為他調皮不聽話,對他生氣。也只能說,環境的反應,或許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了。
想說的是,鄧醫師說在書上作者有提到:怎麼會長大了,還常常哭著找媽媽?意思是,或許有些時候,不是來自於單方面的"情緒勒索"或是"內在小孩"沒被愛這樣的推論,而是或許更要看看自己性格對人生的影響,進而正向地找到自己性格中珍貴或獨特之處。
只是,父母得覺察的是,自己的情緒或行為反應,到底有多少比例是來自孩子,有多少是因為自己狀況不好,而把情緒過度的放在孩子身上。
我有時早上大吼叫後,下午想想就覺得自己很糟。於是想想去道歉,解釋自己的原因,並說下次要記得自己不要再這樣,問他可以原諒我嗎?只是道歉不能只是為了求自己心安,對方可能只能被迫要原諒自己。好好地解釋原因和"真心的悔改"(不能因為是對孩子就瞎道歉),並找到方法讓下次不再犯,也不失為是一個讓孩子學習的過程就是了。
(只是我還是常常又大吼叫~~深呼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