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新手媽媽~生產篇二

就在我唉了半天,打了減痛分免,還是有些痛,但因為太累就睡了。起來後就是生產過程了。

就是咬牙推擠之類的過程,然後鬼叫被護士罵,然後頭出來又縮進去(我想後來斜頸就這樣弄的),最後出來時,護士說你抱小孩一下,我說不要,全部的人都很驚訝,因為實在太痛苦的過程了,我根本不想抱小孩,後來想想好像這答案不符合期望,而且對小孩心理可能不好,就抱了他。(感覺是個很沒有母愛的媽)

三天在慈濟的病房住,我萬萬沒想到的事情是~~~它是間吃素的醫院!!!而我生小孩沒有找長輩來幫忙(實話是怕麻煩),因此也沒人幫我在這三天坐月子,但素食我實在吃不下(有一個住附近的同事還很好心的煮了魚湯來。)

在那時,除了親餵造成我極大的壓力外,第二大的就是隔壁病床的長輩了。她三不五時會經過我的床然後不經意的看我的餐,就說,你怎麼都不吃?我都很有禮貎的淡淡回說我有吃。後來,更是會掀開床廉,看我的餐有沒有吃。。。

再不然就是聽到我兒子哭,就說他沒吃飽才會哭拉。。。(我就己經很緊張沒有奶了,聽了之後更。。。)或是在隔壁床跟他媳婦或女兒說,我就是怎樣才怎樣。。。

說實話,我的餵奶之路走的很辛苦,一方面是自己造成的,因為我沒有找任何長輩來幫忙,或許是我覺得太麻煩了,也沒有多的錢請人來幫忙,而我老公也忙於自己的事壓力很大;另一方面,我太疲倦了,24小時的母嬰同室,餵奶,擠奶,洗奶瓶,換尿布,記錄小孩的狀況,上網採買之後的東西。。。全部都我自己一個人來。我想,如果把一頭乳牛叫去耕田,應該也沒什麼奶吧。

身心壓力大的情況下,再加上,我兒子怎麼樣都不願親餵,我就得要抽時間擠奶,餵奶,等他睡了,洗器具,然後擠奶,他醒了,餵奶,擠奶,洗器具,洗澡。。。前半年就是這樣的循環。

完全沒有任何可以照顧自己的時間。

最後,我覺得結論就是,能在月子期間躺著,都有人弄好的媽媽,可能會有比較多的母奶,因為母奶和身心狀況可能是成正比。所以,要嘛有很好的後援,要嘛就是花錢請人幫忙,不然就是咬著牙,因為時間總會過去的。






兒童專業篇~依附關係(一)

一直想來分享依附關係,又覺得有點膩了。但想想還是重要。

依附關係指的是孩子和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親密關係,而這樣的關係會影響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和其它親密伴侶間的互動關係,現在有人稱之依戀關係。

心理學研究把它分為幾種情況:安全型,不安全型(矛盾型,迴避型)。

我們先學什麼叫安全型依附,以下影片的親子關係就是一個表現。

secure attachment

其實簡單的來說,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是在一個陌生情境,主要照顧者離開了,孩子會哭,但回來之後,安撫一下,孩子就可以穩定。安全型依附的孩子,能有安全感的探索環境,但也會關注照顧者在不在身邊。這二者都很重要。

對孩子的智能發展來說,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比較能主動地去探索環境是重要的學習。想想,孩子在觸摸牆壁時就能學會材質,冷熱;在不小心跌倒時就能訓練感統能力。但若是比較被動的孩子可能就缺少刺激學習的機會。

對孩子的情感發展來說,穩定的安全依附感,讓孩子比較不會擔心和焦慮。反之,一直經常處於擔心或難過的孩子,因為能量都用在焦慮上了,也就沒辨法好好的感受自己真正的需要也。

長大以後,安全型的孩子和另一伴也能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下一篇我再來講心理學怎麼建立安全型依附的親子關係做法。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新手媽媽~生產篇

想回顧一下生孩子的那段。

其實懷孕對我而言,沒帶來什麼太痛苦的事,沒有孕吐,只有後期下面很痛跟漲氣。所以很多人都說我沒胖太多,的確,我胖了六公斤,生完也都差不多回來了。但全都是因為漲氣吃不下,也不是我刻意要這樣,我也很擔心小孩沒營養,還被老公唸我都不顧肚子小孩。

我在慈濟產檢和生孩子,還好後來有補到個人房,為什麼呢?你知道一個孕婦看到床廉上有血是多驚慌的感覺,再來,雖然隔著床廉但聽到隔壁在大叫也很可怕,最後,我自己大叫到驚嚇別人也不太好意思。後來補到個人房後,我就盡情的大叫了,畢竟也是一筆錢。

因為我沒產兆,打了催生針,前面護士叫我去走道跟其它孕婦一樣把著欄杆,做深蹲。我看著一個孕婦,很痛苦地在做,簡直要她的命,每一蹲都像是千斤頂。而我,輕鬆的左右上下蹲,只差沒在地上做breaking,我心想,她體力也太差了吧。

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媽呀!超想罵髒話,陣痛來了,痛死我,此時護士說,去深蹲。幹....什麼,我還笑人家,我連站都站不起來。

然後就開始我在病房內大叫,就像電視上在演的那樣,此時醫生探頭進來說,是誰一直大叫(我好像叫太大聲了),見到醫生我就大叫說我要打無痛。此時護士說開二指,醫生說,好拉,給她打,她也叫的也太大聲。。。~待續。


新手媽媽~大吼篇


記得很久以前,我有次在捷運上看到一個做家族治療很資深的心理師情緒不佳的責罵她的孩子,那時我心想,這個心理師怎麼這樣,不是應該溫柔堅定有原則嗎?難道上課所言就是表象.
自從我兒子一歲,神智越來越清明(以前視聽未開,哈),意見越來越多,再加上開始會走,整個完全不受控.如果我的時間多,也就算了,但遇到真的要幹嘛時,他如果叫不聽,把桌上東西全撥到地上,然後,大哭鬧又番時.大人的理智線很難不斷掉.
方法? 專家說要用方法,但用什麼方法呢? 鼓勵?說理?轉移?還是建立服從性? 怎麼說,還是得看孩子氣質....一個內向氣質的,或許鼓勵要多些.但以我家的為例,一個不怕生,喜歡挑戰又不喜歡找人幫忙的孩子,老實說,我一半經常理智線斷掉,一半是試圖想要建立服從性,常不時大吼到一樓都聽到(我想).但70%的結果是,我兒子先看我一下,然後,覺得好笑.....(我都快昏倒了).另外30%,是真的把他罵哭.....所以,如果我兒子再大一點會說話時,說不定他會說,我媽像母老虎一樣,經常大吼我~~~
這一切,都還在實驗中.就是一種把理論套在孩子身上,然後,看會怎樣的過程.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新手媽媽篇~小孩們的互動

自從我兒子一歲後,行動能力增加,與人互動的行動力亦成正比大提昇。於是,就會出現拿人玩具,被人討厭的情況出現。還好的是,目前好幾次都大多化險為夷。我不確定更有經驗的媽們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但我可以小小分享一下目前遭遇的情況。

今日劇情是帶寶寶出去旁邊坐著一家爸媽哥妹還有幾台滑板車此時我就眼睜睜看著一個一歲的寶寶匍匐前進的朝向滑板車此時我呢持著敵動我不動敵不動我動的精神在旁冷眼觀察,看會出現幾個角本。

狀況一:對方小孩非常友善像天使一樣
就在旁納涼不用介入也不要雞婆

狀況二對方小孩明顯警戒並用生命護著自己的車
此時媽就要過去,抱住寶寶並輕聲地說:這個不可玩姐姐說不可以玩跟姐姐拜拜此時我兒子就揮著小手而姐姐也如釋重負的揮手殊不知可怕的在後頭~)
以上重點是一定要有手勢內容要短把不可以講出來就好。(不要想太多什麼教育孩子之類的我認為一歲在那個當下吸收不到什麼大道理講多了反而模糊焦點

狀況三對方小孩明顯警戒並用生命護著自己的車作勢要打人
要用飛快的速度抱走白目寶寶頭也不回的離開現場哈,開玩笑的
以上重點是避免受傷是唯一準則

狀況四白目寶寶再次前進三歲妹妹似乎在剛才揮手後有缷下心防但四歲哥哥出現保護妹妹不被色寶寶把走
又要再次過去,抱著寶寶並用媚的聲音說:哇這哥哥真好在保護妹妹耶!(哥此時露出淺淺之要笑不笑的得意笑容)。媽媽就要趁此時哥哥鬆懈,趕快抱走白目寶寶
以上重點避免受傷是唯一準則

這個劇情的結果就是後來呢兄妹二就主動和寶寶隔空互動一個揮手一個做鬼臉隨著時間的拉長就也沒那麼防衛當寶寶又爬過去玩他們的車輪時哥哥會說那個很髒喔!不要碰然後寶寶去撿地上樹枝時哥哥也會說那個很髒喔!不要碰結果寶寶還把它很開心的送給了哥哥此時媽媽就補了建立友誼的話像是你要送哥哥喔,於是哥哥就勉其難的收下然後默默丟掉最後結局是寶寶要走了,而妹妹來抱寶寶哥哥則在妹妹後面來個大擁抱是三個人抱在一起的畫面
以上重點媽媽本人哭笑不得

The end.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兒童專業篇~對孩子最重要的能力

兒童專業篇~對孩子最重要的能力

好久沒寫(從回國後就偷懶了),今天來談一下這陣子的想法。

可能是因為接了些職場的課,我在想,當一個孩子長成大人,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以前我強調情緒覺察,情緒調適等。但最近我覺得,"問題解決能力"要更重要的教給孩子。

首先,大人必須要給孩子有面對問題的機會,也不要過於急著出手幫忙。但這裡有個重點,太多的大人很有趣,要嘛都幫完就是不幫忙,要記住,觀察你的孩子,看看他的能力在那裡,給他百分之六七十的幫忙,讓他自己做到後面的百分之三十。為什麼呢?因為心理學研究,人在學習時,要從自己會的基礎上加一點點的難度,那樣的學習最快也最好。

舉例來說,當孩子要吃餅乾不會撕開,大人們不要全撕也不要不幫,你可以試著撕開一些,剩下的讓孩子完成,孩子就會很開心且有成就感。大概就是這樣的概念。

那到底大人要幫到多少?何時要出手?我相信,多試幾次你會知道你的孩子的能力在那裡的。

心理師的話:要記在心裡的是~不要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也要記得隨時點燃孩子的成就動機。

待後續~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新手媽媽~揹巾分享篇


話說生完孩子後,第一個月好像出門是萬萬不可的事,雖然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可怕之處,但還是謹慎些好,畢竟也沒什麼經驗。滿月後,開始慢慢出門,發現好的推車和揹巾帶你上天堂,於是我開始選買揹巾。
一開始要想好,什麼是自己最重要的?對我來說,能自己一人操作是首要,畢竟大多是自己一個人帶,且本人筋骨很硬,那種要把手彎成C型到背後扣的軟骨功我是完全做不到~。其次是腰要有支撐,揹巾本身要輕一點,因為孩子會大,腰力會減退。最後是想要讓孩子能面前面後都可以。至於什麼透氣之類的就是有就好。
腰凳背巾:一開始,我看了腰凳背巾,試背了二種,一種在店裡試(pognae 腰凳背巾),一種可以借回家試再還回去(sinbii坐墊背帶)。前者pognae有一款很輕,還有一個是可以有腰凳又可以變成一般型的揹巾。後者sinbii在腰凳部分是空的,可以放很多小物,當了媽就知道雙手真的不夠用。
心得:
優點是腰凳本身拆起來後,可以讓會坐的小孩就坐著,像哄睡什麼的就蠻方便。
缺點是腰凳本人蠻大,如果要收起來,真的放不下。再者,除了那個最輕的,其它的都有點重量。


一般背巾:我看了lillebaby背帶六合一,beco天王星揹巾。這二個是我在他們牌子中比較喜歡的,都有寛腰帶,beco天王星背後還有三角板,感覺像復健病人在用的(哈~十分有安全感)。雖然有去店面試揹,但因為beco這個稍高價錢,且覺得腰的部分好像比較熱一點。後來就下手lillebaby,其實不難揹,且也有腰撐,但不知道為何,試揹時小孩坐的地方的接縫處就突起,本來以為是舊了,但新的到手也是同樣問題。後來我就沒用了。


最後,我買了wmm,為什麼呢?因為它可以自己操作,腰的部分雖然沒有寬腰帶,但也還行(寬腰帶也有點熱),小孩也可以前後揹,揹巾本身收起來還算易收納。這揹巾唯一麻煩的是,帶子很長,我每次弄的時候都拖在地上,其它是都還好。我也很開心有這個揹巾,現在蠻熟練,且還可以把小孩綁在椅子上。真的蠻方便。
以上給需要揹巾的媽媽們做參考囉!
#朋友們在之後居然又送了我一條wmm英倫風二條替真開心

新手媽媽~產中/產後憂鬱篇

新手媽媽~產中/產後憂鬱篇

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不好或是睡不好的情況不論是誰唯一的差別只在於覺察自己的敏銳度

記得有一陣子睡眠一直不太好但若是隔天有工作實在覺得太疲倦於是就剛好在衛生局帶團體的空檔我下去二樓掛了精神科想拿點助眠藥醫生問了一下狀況最後說我剛看你在這裡待了一會兒好像你是來參加心理團體的吧如果有做諮商,睡眠應該很快會改善的」。我笑了出來說:「我是來帶那個團體的心理師。」醫生有點尷的笑說:「心理師也會難睡喔?」我笑著反問:「精神科醫生都睡很好嗎?」他笑著搖搖頭

老實說我覺得荷爾蒙具有強大的力量操控著我們

在懷孕中期,我覺得自己很不對勁,連看個什麼全聯買東西便宜之類的廣告都會想大哭,有時哭到自己也不知道幹嘛要哭?於是在某次產檢,我就故作輕鬆狀的跟醫生說我覺得自己有點怪,醫生說:別以為只有產後憂鬱,產中也會有。但你是心理師我就不開藥了(咦~這是讚美的意思嗎?)你平時多運動曬太陽就好了。但老實說看完診明白自己怎麼了狀況就好多了,然後我就去報了孕婦瑜珈也騎單車上下課就沒有什麼事

沒想到生完產後憂鬱接著來我想大概是荷爾蒙的影響還有身心疲憊,睡不好新手媽媽的焦慮造成

雖然有訂了半個月的月子中心但我也沒有放鬆因為親餵一直不成功,而且我大多是24小時全部母嬰同室根本沒什麼睡還要一直上網查資料學習怎麼帶孩子很多人告訴我,在月子中心要好好休息,嬰兒就交給護士但我實在做不到因為擔心出了月子中心後我什麼也沒練習到然後就要自己一個人帶他,到時有問題要問誰但我還蠻慶幸自己在月子中心學習的機會,但就是真的很累我想任何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都不會有很好的身心狀況

然而工作還是繼續大概在小孩六個月的時候有個媽媽寶寶記者來採訪我結果我們因為講到生養孩子的話題我在星巴克哭的超慘她也數度紅了眼睛但我好像哭的比較大聲,咦~值得炫耀?)最後她說你好像產後憂鬱還沒好喔?哈,冏~)。結果原本要問的題目完全沒有回答到但我們則變成了朋友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好糗




心理師的話

老實說,對一個新手媽媽來說,沒有後援身心俱疲再上荷爾蒙變化真的很容易陷入憂狀態但媽媽們肯定要記住如果產後憂鬱並不是你的錯,因為帶養孩子本來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說實話平常我們是不是連照顧自己都感到疲倦更何況還要多照顧一個人還是一個十分脆弱的嬰兒加上疲倦以及家庭步調的調整都會讓原本就荷爾蒙失調的媽媽情緒低落。所以如果真的覺得自己有點怪怪的不要擔心就去找醫生聊聊或是找專業的臨床心理師評估知道自己怎麼了,狀況就會好很多喔!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不公平的世界─敏感型特質】

【不公平的世界─敏感型特質】
撰文  |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一個留著短髮,穿著牛仔短褲簡單T-shirt、球鞋,和一般青少年無異的年輕女孩,憤怒地說著她被全班甚至全校師生在背後說壞話的經歷:
像是大家輕蔑看著她的眼神和不經意的一抺笑;
同儕們聚在一起有意無意地說了一些好像關於她的事,即便沒有聽的很清楚,但她認定百分之八十是嘲笑。

令她生氣的是這些話將被所有認識她的人傳到任何她會去的地方,而這樣的情況自己阻止不了,而且會越來越糟。

更重要的是,身邊的大人沒有一個相信她的話。
這樣的求助無門,女孩大聲生氣且無奈地說,自己除了憤怒和沮喪還能怎麼辨?

女孩的父母一開始想幫忙,問了老師同學卻都得到沒有這回事的結果,時間一久,反而覺得家中這個唯一的孩子會這麼困擾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想的太多了,甚至懷疑是女孩出現幻覺幻聽,於是帶女孩去看精神科,開了藥回家吃,而這更讓女孩不能原諒父母,怒吼的表示明明錯的是別人「為什麼是我要吃藥?」、「為什麼是我要改?」。

這個女孩並不是病理上的幻覺幻聽,而是屬於「敏感型的孩子」。

敏感型孩子的內心脆弱,經常誤解別人的行為。
他們很快就下結論認為別人有意傷害或拒絕他們,敏感型孩子認為別人的行為都是針對他個人而來,因此會不斷地懷有宿怨,一心只看到「自己很煩很可憐」和「別人如何惡意對他」,因此很難去體諒別人的立場。 

如果我們能同理這個女孩,也就是站在女孩的角度想,從小時候一直到青少年期,若都是敏感著別人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心靈受傷必然是不可避免的,長久受偒便會越來越難信任他人。

此外,他們人際關係也受到不適當的情緒表達而更惡化,因為大多數的孩子會不恰當的發洩情緒,即使在陌生人前面也會衝動且不加掩示地發飆、大哭、大鬧,而這類的行為反而更招致同儕的排斥、躲避或嘲笑。

可以想見,久而久之女孩的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糟,這樣的惡性循環, 有時候甚至就不去上學,或是不願出門,對如何跟他人相處更加的不知所措,而這狀況也可能會持續到成人。



我們能做什麼? 身邊的人們能怎麼幫忙敏感型特質呢?

1. 區分友善和不友善的玩笑:敏感型的孩子,尤其在青少年期經常要面對同儕的玩笑,但因為過於敏感,會分不清別人的玩笑是善意還是惡意?
舉例來說,「友善的玩笑」:表情是微笑的、放鬆的肢體、語調是開心的;「不友善的玩笑」:表情是有敵意的、威脅性的姿勢或惡意攻擊、語調是輕視的。

2. 學習以別人的觀點看事情:敏感型孩子太常假設別人蓄意傷害他們,身邊的大人們可以幫忙列舉對方行為的各種可能原因,包括善意和惡意的,然後跟孩子討論每種可能性。
例如:他討厭我;他認為我很笨;他沒有看到我;他想找其它人;他知道我已經跟他很熟了。

3. 確認及減緩太過嚴苛的想法:敏感型孩子很容易理直氣壯地生氣,因為沒有人能達到他們心中的高標準。因此大人們可以幫忙把嚴格的想法記下,再另外寫出務實的想法。
像是:他「應該」分享食物給我/我很樂意接受他的食物,但分不分享是他的決定;如果他要跟我做朋友就「必須」要道歉/我可以選擇是否要結束我和他的友誼,但也可能會後悔。

敏感型的孩子主要的方法是去學習以更合理的方式解釋別人的行為,讓自己不要太過情緒化而做出過度反應,甚至這類的敏銳的情感可以發揮在需要有創意的才能上,像藝術家或音樂家。當敏感型孩子有安全感時,就有能力辨明社交情境中極其細微的線索,若有正確的協助,孩子就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進而也了解別人的反應和動機,就能以同理心關心別人,成為一個很棒的朋友。

那裡可以找到專業的兒童臨床心理師提供協助?

若您身旁的孩子有類似困難,需要臨床心理師的協助,您可以至各大醫療院所,或上網搜尋「兒童臨床心理師」,各地區亦有心理治療所可詢問 
全國心理治療所連結: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_心理治療所專區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影響人際互動的重要因子~學習如何關心他人,自我中心的孩子


自我中心是指極端的只關心自己,而不顧慮到其他人,有些很有創造力的人也會顥得相當不願接納別人的意見而相當的自我中心,但他們和自私者的最大差別,是他們的活動是創造性的,而自私者則是只重視自己的私利。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小孩一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將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因此只有自己的觀點,像是要送禮物給媽媽,會送自己喜歡的娃娃玩具,而不是以媽媽喜歡的東西出發。隨著時間和成長中的經驗多了,小孩開始學習由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嘗試理解別人的感覺和立場,有時候小孩會自言自語和自己對話,在他們行動之前,再長大一些後,這些對話消失,發展出思考行為的基礎,也就是內在語言,為未來抽象和類化等高層次思考。

到了四、五歲,小孩漸漸發展出較完善的與人溝通技巧,能了解別人也有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不同,到了六歲到九歲左右,小孩開始學習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但仍會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固執堅持而不願放棄。

在小學時期,小孩也學習以他人的反應來評估自己的行為,整體的發展過程是從具體、實務的和自我的,轉向成較抽離和公正的觀點。這時候會有心理學家班都拉提出的"觀察式學習"。也就是不需要自己親身經驗,由觀察中就可以學習,像是妹妹看到哥哥,每次不整理書包就會被媽媽罵,妹妹就會學習到,不整理書包會讓媽媽生氣也會被罵,因此,妹妹就會自動的整理書包,而不需要媽媽罵她之後再做。

因此,從五六歲後,小孩就會漸漸了解人和人之間會有不同的觀點。之後,會學習體會別人的心情和立場,想像別人的感覺,如此一來,才能學習如何去關心別人。關心別人是一個高層次的人際技巧,要有了解他人感受,並知道如何表達安慰別人才會開心的能力,像小孩常玩的扮家家酒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同理心的遊戲,因為在扮演別人的時候,就在學習如何體會別人的感覺。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有自我中心的問題?首先可以觀察小孩有沒有和外界發生建設性關係的行為,意思是指,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隨意的得到想要的東西,不用花力氣,那他們和外界互動的動機也會較低。另外,這類的孩子缺乏對團體的歸屬怠,也較少道德觀念,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概念,大多只強調"我"。因此,如果要訓練孩子"我們"的概念,可以讓孩子去參加具有凝聚力的團體,對他人或團體產生認同和歸屬的感覺,這樣的團體具備開放性,坦誠性和溝通的良好條件,會對孩子發展學習去關心,去除自我中心的很好助益。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如何增加學習效果

小敏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講話和反應都很快,身邊的大人和親朋好友都覺得她是一個鬼靈精,聰明的不得了。但自從上了小學後,功課越來越多和上課內容越來越難,小敏在課業上逐漸跟不上,尤其是不容易記住學過的東西,雖然學會了,但過一會兒就忘了。父母和老師都認為她是一個不認真的學生,用了很多方式教他,從好言相勸到失去耐心的指罵,常見到小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整寫功課,但是他還是沒有辦法好好的把功課做完。
     他的父母和老師到最後也對她感到放棄了,到底小敏的困難是什麼呢?很多孩子他的智商是正常的,看起來也很聰明,但就是不容易記住學的東西,或是他學會了,但是過了一會他就忘記了,以下我們就來教大家要怎麼幫忙這樣的孩子。

     首先我們要先確定他是否有生理因素上的困難,比如說先確定他有沒有感官上的問題,像是聽覺的問題,聽力上有些狀況。或是視覺上有沒有一些問題,其實很常見的是我們有一些孩子他可能有一些聽覺上的困難,像是他沒有辦法把聽到正確的音節,也就是平常他沒有能力分辨有些字詞,因此會建議先去醫院做一些檢查。那如果孩子沒有感官的問題,那我們可以從記憶力的部分增強輔導的策略,以下是我們可以提供家長及老師做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策略
1.每次上課都要複習上一次上課的內容,讓他學習過的內容隨時應用在新的學習內容中,比如說我們現在要交的是3加3等於6,他上一次已經學會了是一加一等於二,這一次我們就會先複習上一次的1加一等於二的這一個公式,然後再讓他學習新的,那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比較輕鬆。
2老師不要一次給學生太多的教材內容,應該是反覆的複習
3老師出相關的作業,要學生晚上回家以後,反覆的複習功課加強練習。
4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提示,能協助學生分辨學習的重點。
5每天上課之前老師要求學生說出昨天學了什麼,並給於適當鼓勵
6讓學生將自己學會的公式或單字記在本子上
二、多感官的練習
1教學生利用聯想法連結特定的事物讓他印象深刻
2請學生將教學過的內容大聲的複數,幫助記憶
3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上加上觸覺的學習
4使用表格圖形的圖照片或是有形的視覺線索來協助學生記憶學習
5在課堂上設計活動情境,像是分組活動辯論的方法來進行
6教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策略比如說將要學習的東西變歌謠
三、學生行為
1可以教他抄寫筆記本和摘錄重點的技巧,以利個人的複習和記憶
2將教過的東西做成小卡片,可以隨時的複習
3教學生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有空的時候就拿起來閱讀
4製作記憶卡和提示卡,將教學過的東西記在記憶卡和提示卡,讓學生隨身攜帶忘記的時候就拿起來看
四、學習環境
1把重要的學習,做成大海報貼在顯眼的地方不斷的複習
2可要求學生家每天寫過的東西記錄在一張卡片上,並將這張貼紙貼在床邊,每張卡片連續複習1個禮拜之後才可以拿下
3將學生學習過的教材、內容、和工作單,貼在教室和生活環境中任何顯眼的地方,讓是學生在生活中都不斷不知不覺的重複的學習
五、增強制度
1獎勵經過一段時日能夠正確回憶跟操作的行為
2每次教新教材都先確認學生是否記得舊的,可以利用小獎勵來鼓勵他
3常常替孩子複習學過的內容,可以應用睡前1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玩強答的遊戲,答對的人可以適度的鼓勵
4要求身邊的大人像是老師家長發現他忘記了,就立刻幫他提醒

5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給答案,若忘記內容了至少也要從筆記本中找到答案。



如何協助孩子控制衝動情緒


如何協助孩子控制衝動情緒,一般而言,衝動情緒如果經常發生,不只會影響課業學習,更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適應情況,有時候家長及老師必須細心的觀察,孩子是否合併容易分心或注意力短暫的問題,也就是過動兒常見的狀況。過動兒大多認為是天生的個性,但後天的環境也很重要。有時候在幼兒期的表現也可看出一二,如愛哭鬧、睡眠短、高度活動性及破壞性。但確定的症狀大多在五、六歲以後才逐漸顯現。因為這個年紀開始上幼兒園一陣子,孩子接觸團體生活和遵守教室規則,雖然本身的注意力、控制力、活動量尚未十分成熟,但也不再像二三歲時較無法控制自己。

我們可以觀察這類兒童比一般同年齡兒童較缺乏專注及貫徹到底的能力,無法長久集中注意力,對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如做作業,會逃避或拒絕去做,嚴重的甚至連每天的常規都會忘記,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常會去干擾他人使遊戲無法繼續。過動兒因衝動控制差,常呈現下列行為:常還未聽完別人問他的問題就急著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與人衝突常先動手打人。常因對危險的判斷不佳,常作一些危險動作,而常發生意外。但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這類兒童似乎特別擁有一股精力,會不斷地活動、坐立不安。在學校裡會呈現煩燥不安、愛插嘴、不能好好地坐在座位上,總是不斷地站起來,在教室走動、講話、開玩笑、扮小丑,甚至捉弄鄰座。這些行為都經常讓家長和老師們感到十分頭痛,可能一開始會好言相勸或溫和對待孩子,但到後來就會失去耐心,嚴格的管教,但大多最後的結果是二敗俱傷。


在學業的部分,大部分過動兒的智商和正常的兒童是相同的。但由於注意度短暫、缺乏衝動控制力、過多活動、注意力差、不專心、無法遵守教室規則,因此造成某些功課常會明顯落後,即使智商相同或高於一般同學,其學業成就也較他們差。最後提醒家長和老師們,上述過動兒的偏差行為都是廣泛性的,並不是所有過動兒的身上都能有發現。其中有部分特性如好動,隨年齡增長,心智成熟可能會慢慢消失,唯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可能維持較長時間。


我的衝動小孩~注意力缺失過動

     所有的孩子都會有靜不下來、做事不經思考和發呆神遊的時候,當孩子的過動、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衝動行為,開始影響學校表現、人際關係或在家中表現時,很多家長便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過動症。
     
    衝動常常是週遭很多大人最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可能過個馬路,在馬路中間,他突然想到一個點子,於是就停在馬路中央,對車子、對路人或帶他的家長做一個鬼臉開一個玩笑,卻忽略了那個情境是馬路,這就是一種衝動。也常有孩子突然看到同學在玩一個新奇的玩具,就衝過去拿來把玩,不僅不小心撞倒了旁邊同學的桌子,也忘了問別人要不要借他玩。有時候孩子也會發生,看到別人有個新買的橡皮擦,因為衝動性就忘了問別人,直接從他人桌上拿回來,玩了一會兒放入自己的口袋裡,當老師說,某同學的東西不見了,問是不是有同學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孩子常因為害怕被罵不敢拿出去,後來被發現了,果然被大罵,甚至被冠上小偷的標籤,對孩子而言,或許一開始不是故意,但結果卻是不好的,於是衝動控制不好的孩子,後來學會了說謊。
     
    這樣衝動的個性,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去思考這個想法或做法可能對當時情境會有怎麼樣的影響。但是仔細想想,衝動性格是好是壞很難說,有些事情似乎我們可以衝動一點,可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要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過動兒在這個就需要旁邊大人給他提醒。所以幫忙過動兒延宕滿足的能力就十分重要,尤其在上小學時期,學校規則比幼稚園時期增加許多,對於衝動控制不佳的孩子,經常會有嚴重的適應不良問題產生,若此時父母或老師沒有給予適當的協助,孩子不僅有學校適應問題,也可能伴隨著同儕間互動困難以及學習困難,並可能造成孩子自我價值感低落。


總是亂七八糟的生活~注意力缺失過動

      過動的孩子有幾個特點,通常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活潑開朗,什麼事都想搶著做,但做沒多久就不想做了,或是看到新奇的玩具或東西就搶著要玩,但持續度不高。在團體中喜歡當老大,喜歡被讚美,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眼光,尤其是在上學之後,常是班上的小霸王,發號司令。不過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比如上了小學,從低年級,中年級到高年級,有些父母會發現以前開朗活潑的孩子變了,變得比較沒自信,不快樂;或是有的變得暴戾,極容易生氣像刺蝟似的,碰不得;以前話很多的孩子,變得和父母親什麼都不說,尤其是不好的事情,讓父母十分擔心,不知道孩子在學校到底好還是不好。怎麼會變成這樣,是很多父母傷心,但又一頭霧水心中充滿疑問,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相處。
      一般來說,小小孩子對於自已的自我概念有極大部分來自於身邊的主要照顧者,對孩子的態度;上學之後,孩子會感受到老師同學對他的方式,以及自己的表現好壞,也影響著對自己的信心。但過動的孩子通常隨著年紀越大,他的自理自信心會越來越不好,原因是外界給孩子的要求和標準越來越多,可能是孩子能力達不到的,過動的孩子不像一般孩子有自我駕馭的感覺,尤其當孩子覺得事情愈不能控制的時候,就會覺得沒有把握懷疑會愈多。另外計畫行為或組織計劃的能力,因為他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組織及整合能力的不足。在這個部分就需要有人可以指導他。
     
     
      這種狀況長期存在,會造成自我信心不足。這就是為什麼過動兒自信心感受就不強,慢慢的,很多話就不想講,或是情緒越來越糟。有些過動兒到了青少年階段,你常常問他「什麼目標?」,他常回答就是「不知道」,父母就會擔心,仔細再跟他討論,會發現並不是他沒有感興趣的,而是不知道如何目標達成,或不知道那些目標有沒有辨法帶給他成功經驗,所以很困感。比如說對自己成功可能性的判斷、對自己去努力的信心、也對自已組織經驗的不確定性,所以比較大的孩子,問題累積會比較多。因為孩子的發展問題常常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環節接著另一個環節。他必須要有自己組織目標的能力,就是策略、計劃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提到過動兒,如何去增進他們成功的經驗,怎麼增進對自我比較正面的形象,怎樣增加他們對自我行為駕馭、掌握的感覺,這種實際的技巧就變得很重要。

來得快去得快的情緒~過動兒

    過動兒常見的情形就是他們衝動反應的過程,在過程中,最常看到的就是他們自己生氣自己,或者氣身邊的人,或是把氣出在父母身上,當然也少不了和父母間出現衝突,大吵一架。比如,當他需要去做功課時,他知道去做功課的不耐煩,他感覺到那個挫折就會情緒衝動發脾氣,如果又被剥奪原本在玩的玩具,情緒更會發飆,對一般年紀小的孩子而言,用的是原始發脾氣的方式,像哭鬧,大吵,打人,若是經常被父母用類似方式,更容易出現這樣的行為表現。當孩子成熟後才可能會出現像用語言表達,或甚至更高層用認知理性思考的方式,來解決令他生氣的事件。但對過動的孩子,因為他很衝動,他想要玩的時候就立即就加入,不管規則。他不想玩的時候就一下子生氣、大發脾氣。這其實是對行為過程的一種直接反應性,他比較沒有能力控制,若是長期  處於這樣的狀況,孩子無法學習到或使用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會影響到其生活適應,甚至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發展。



  
    因此如何幫孩子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適方式,就變得十分重要,首先,父母親要幫忙孩子表達情緒,對很多孩子而言,常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生氣?或是連自己是生氣,難過還是委屈也不太清楚,這時候父母重要的角色就是協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再來,照顧者可以幫助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情緒,對於語言能力不那麼好的孩子,父母可以用選擇題的方式,幫忙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最後,教導孩子情緒調適的方法,一起選一個最喜歡的方式,比如:玩玩具,聽音樂等。此外,也協助孩子下次面對同樣問題是,該如何解決,學習新的問題解決技巧,在這個地方他需要多一點的提醒,多一點的練習、多一點的提示。因為他不像一般的孩子,可以那麼快在這個部份學到好的方法,父母親應給孩子多些時間。以上的方法,父母應記得最好不是在孩子正情緒高漲的時機做,然後對著孩子大叫"你用說的,不可以哭"這樣會變成事倍功半,最後父母自己覺得沮喪。

為什麼過動兒愛生氣?



過動兒常常因為這個天生的特性而容易經驗到挫折經驗。當我們經驗一些挫折時,挫折是會累積的,就好像氣球吹得很大繃得很緊。所以他們對拒絕、失敗反應強度很強,就是這原因。過動兒的挫折感往往不是他個性上的固執,而是因為他們累積很多挫折感所帶來的,再加上沒有好的技巧去因應,所以挫折的強度往往會比較強。

孩子被拒絕或是面臨兩難的情境是常見的,比如說你要孩子現在去做功課,可是他現在正看卡通,看得非常高興,他不想要去,此時他就面臨兩難。他也知道爸媽要他去做功課,提醒他就是要去了而不能拖延,可是他又想玩怎麼辨?他面臨矛盾的情境,這需要有一個選擇。一般孩子可能會說「可是我也想要做啊!我還想看卡通啊!」他會提出一些要求,跟你討價還價。「我再玩五分鐘可不可以?」為什麼一般孩子可以跟你談,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自我控制時間,他知道他五分鐘之後再被提醒他就會去了,或五分鐘後他自動就會放下就會去了。可是過動兒比較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他即使跟你討價還價,但是他知道等一下他不見得他就能夠做到。有些時候,家長可能會接著告訴他說「你雖然跟我講五分鐘,可是你不見得每一次都會做到。」

所以過動兒常常因為問題解決技巧不好、策略能力不好,或常常轉移注意力,或是要做功課,會有挫折感,但是挫折經驗是很主觀的,有人搭不到公車就氣得要死,可是有人會覺得沒關係還有下一班。所以若要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變的很重要,很多父母問,那是不是在孩子有挫折時候,叫孩子不可以生氣,不可以哭?當然不是,只要是人都有可以生氣或哭泣的權利,但父母要做的是如何教孩子適當的生氣,用對的方法,父母自己也可以以身作則,試著跟孩子說自己的心情,以及自己處理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原來生氣可以這麼做。

注意力缺失過動兒童~ 目標不持續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狀,通常衝動表現和活動量過高的症狀,會比不專心的症狀更早出現,甚至可能相差一年或更久。因為不能靜坐或干擾的孩子在學校,很容易被注意到,但是不專心或發呆的學生卻可能被忽略。而且這類的孩子經常搞不清楚輕重緩急,有時候會出現高智力低成就,家長有盯就好,沒盯就不行,老師和家長便會覺得是孩子本身不努力,喜歡偷懶,明明可以做到的,卻不願做好,於是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就陷入僵局。

當孩子年紀越大,家長就會抱怨孩子不好管教,對於親職感到身心俱疲。尤其國小階段,像是寫字,寫五個以上的字或三個以上的字,他就覺得煩不想寫了。有時候寫一寫如果家長不在旁邊,就開始玩起手邊的東西,玩著玩著就忘了要寫功課這件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坐了半小時,才寫一二個字,等到爸媽走過來發現,就是一頓唸,對孩子來說,寫功課原本就是個不有趣的事,再加上沒有什麼事比寫功課這件事更容易被責罵了。有時候在上課,如果身邊的同學講了一句話,或使了眼色,丟了紙條,任何一個小動作都會讓孩子忍不住去一探究竟,然後就忘了老師還在台上口沬橫飛的講課,最後等到孩子回過神,老師都不知道講到那一段了,或是被老師叫起來責罵。

一般家長對於孩子的不專心,只會以為是單純或籠統地就認為是注意力缺失,卻不知道注意力有很多層不同的面向,每個孩子注意力面向的優弱勢都不盡相同,被協助方式便也會隨之不同。

這個注意力的特性表現出來就是容易轉移。對過動兒來說,他們可能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可是,為什麼他有一些技巧、有一些能力,總是往往不如同年齡的孩子?常常就是在這個地方出了問題。“容易轉移的注意力”,用另外一種觀點解釋,可能是對任何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要試試看。他注意到這個刺激,他去玩一玩,做一做。接著又有另一個刺激,他馬上又跑到新的刺激,所以就會常常做一件事情,目標沒有辨法持續。

因此如何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輕易被外界吸引,必須是孩子本身的自我監控能力增加,但當孩子內在能力尚無法負荷外界的要求時,身邊的大人或能力好的孩子都是他的好幫手,多給他一些幫忙,在他特別需要專心的時候,甚至是外在環境的佈置,是單純安靜為主,座位的安排也儘量在前排,安靜同學的附近,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轉移注意力。


性格天生?

前陣子聽到鄧惠文和呂旭亞介紹一本靈魂密碼的書。她們提到了其中部分內容。 "讓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無可違逆的。回應這份呼召,還能幫助我們檢視童年,解開「都是父母的錯」的怨懟心結,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每個經歷;並讓為人父母者釋下重負,開始珍視孩子的奇想和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