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不公平的世界─敏感型特質】

【不公平的世界─敏感型特質】
撰文  | 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

一個留著短髮,穿著牛仔短褲簡單T-shirt、球鞋,和一般青少年無異的年輕女孩,憤怒地說著她被全班甚至全校師生在背後說壞話的經歷:
像是大家輕蔑看著她的眼神和不經意的一抺笑;
同儕們聚在一起有意無意地說了一些好像關於她的事,即便沒有聽的很清楚,但她認定百分之八十是嘲笑。

令她生氣的是這些話將被所有認識她的人傳到任何她會去的地方,而這樣的情況自己阻止不了,而且會越來越糟。

更重要的是,身邊的大人沒有一個相信她的話。
這樣的求助無門,女孩大聲生氣且無奈地說,自己除了憤怒和沮喪還能怎麼辨?

女孩的父母一開始想幫忙,問了老師同學卻都得到沒有這回事的結果,時間一久,反而覺得家中這個唯一的孩子會這麼困擾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想的太多了,甚至懷疑是女孩出現幻覺幻聽,於是帶女孩去看精神科,開了藥回家吃,而這更讓女孩不能原諒父母,怒吼的表示明明錯的是別人「為什麼是我要吃藥?」、「為什麼是我要改?」。

這個女孩並不是病理上的幻覺幻聽,而是屬於「敏感型的孩子」。

敏感型孩子的內心脆弱,經常誤解別人的行為。
他們很快就下結論認為別人有意傷害或拒絕他們,敏感型孩子認為別人的行為都是針對他個人而來,因此會不斷地懷有宿怨,一心只看到「自己很煩很可憐」和「別人如何惡意對他」,因此很難去體諒別人的立場。 

如果我們能同理這個女孩,也就是站在女孩的角度想,從小時候一直到青少年期,若都是敏感著別人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心靈受傷必然是不可避免的,長久受偒便會越來越難信任他人。

此外,他們人際關係也受到不適當的情緒表達而更惡化,因為大多數的孩子會不恰當的發洩情緒,即使在陌生人前面也會衝動且不加掩示地發飆、大哭、大鬧,而這類的行為反而更招致同儕的排斥、躲避或嘲笑。

可以想見,久而久之女孩的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糟,這樣的惡性循環, 有時候甚至就不去上學,或是不願出門,對如何跟他人相處更加的不知所措,而這狀況也可能會持續到成人。



我們能做什麼? 身邊的人們能怎麼幫忙敏感型特質呢?

1. 區分友善和不友善的玩笑:敏感型的孩子,尤其在青少年期經常要面對同儕的玩笑,但因為過於敏感,會分不清別人的玩笑是善意還是惡意?
舉例來說,「友善的玩笑」:表情是微笑的、放鬆的肢體、語調是開心的;「不友善的玩笑」:表情是有敵意的、威脅性的姿勢或惡意攻擊、語調是輕視的。

2. 學習以別人的觀點看事情:敏感型孩子太常假設別人蓄意傷害他們,身邊的大人們可以幫忙列舉對方行為的各種可能原因,包括善意和惡意的,然後跟孩子討論每種可能性。
例如:他討厭我;他認為我很笨;他沒有看到我;他想找其它人;他知道我已經跟他很熟了。

3. 確認及減緩太過嚴苛的想法:敏感型孩子很容易理直氣壯地生氣,因為沒有人能達到他們心中的高標準。因此大人們可以幫忙把嚴格的想法記下,再另外寫出務實的想法。
像是:他「應該」分享食物給我/我很樂意接受他的食物,但分不分享是他的決定;如果他要跟我做朋友就「必須」要道歉/我可以選擇是否要結束我和他的友誼,但也可能會後悔。

敏感型的孩子主要的方法是去學習以更合理的方式解釋別人的行為,讓自己不要太過情緒化而做出過度反應,甚至這類的敏銳的情感可以發揮在需要有創意的才能上,像藝術家或音樂家。當敏感型孩子有安全感時,就有能力辨明社交情境中極其細微的線索,若有正確的協助,孩子就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進而也了解別人的反應和動機,就能以同理心關心別人,成為一個很棒的朋友。

那裡可以找到專業的兒童臨床心理師提供協助?

若您身旁的孩子有類似困難,需要臨床心理師的協助,您可以至各大醫療院所,或上網搜尋「兒童臨床心理師」,各地區亦有心理治療所可詢問 
全國心理治療所連結: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_心理治療所專區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影響人際互動的重要因子~學習如何關心他人,自我中心的孩子


自我中心是指極端的只關心自己,而不顧慮到其他人,有些很有創造力的人也會顥得相當不願接納別人的意見而相當的自我中心,但他們和自私者的最大差別,是他們的活動是創造性的,而自私者則是只重視自己的私利。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小孩一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將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因此只有自己的觀點,像是要送禮物給媽媽,會送自己喜歡的娃娃玩具,而不是以媽媽喜歡的東西出發。隨著時間和成長中的經驗多了,小孩開始學習由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嘗試理解別人的感覺和立場,有時候小孩會自言自語和自己對話,在他們行動之前,再長大一些後,這些對話消失,發展出思考行為的基礎,也就是內在語言,為未來抽象和類化等高層次思考。

到了四、五歲,小孩漸漸發展出較完善的與人溝通技巧,能了解別人也有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不同,到了六歲到九歲左右,小孩開始學習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但仍會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固執堅持而不願放棄。

在小學時期,小孩也學習以他人的反應來評估自己的行為,整體的發展過程是從具體、實務的和自我的,轉向成較抽離和公正的觀點。這時候會有心理學家班都拉提出的"觀察式學習"。也就是不需要自己親身經驗,由觀察中就可以學習,像是妹妹看到哥哥,每次不整理書包就會被媽媽罵,妹妹就會學習到,不整理書包會讓媽媽生氣也會被罵,因此,妹妹就會自動的整理書包,而不需要媽媽罵她之後再做。

因此,從五六歲後,小孩就會漸漸了解人和人之間會有不同的觀點。之後,會學習體會別人的心情和立場,想像別人的感覺,如此一來,才能學習如何去關心別人。關心別人是一個高層次的人際技巧,要有了解他人感受,並知道如何表達安慰別人才會開心的能力,像小孩常玩的扮家家酒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同理心的遊戲,因為在扮演別人的時候,就在學習如何體會別人的感覺。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有自我中心的問題?首先可以觀察小孩有沒有和外界發生建設性關係的行為,意思是指,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隨意的得到想要的東西,不用花力氣,那他們和外界互動的動機也會較低。另外,這類的孩子缺乏對團體的歸屬怠,也較少道德觀念,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概念,大多只強調"我"。因此,如果要訓練孩子"我們"的概念,可以讓孩子去參加具有凝聚力的團體,對他人或團體產生認同和歸屬的感覺,這樣的團體具備開放性,坦誠性和溝通的良好條件,會對孩子發展學習去關心,去除自我中心的很好助益。




性格天生?

前陣子聽到鄧惠文和呂旭亞介紹一本靈魂密碼的書。她們提到了其中部分內容。 "讓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無可違逆的。回應這份呼召,還能幫助我們檢視童年,解開「都是父母的錯」的怨懟心結,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每個經歷;並讓為人父母者釋下重負,開始珍視孩子的奇想和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