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影響人際互動的重要因子~學習如何關心他人,自我中心的孩子


自我中心是指極端的只關心自己,而不顧慮到其他人,有些很有創造力的人也會顥得相當不願接納別人的意見而相當的自我中心,但他們和自私者的最大差別,是他們的活動是創造性的,而自私者則是只重視自己的私利。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小孩一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將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因此只有自己的觀點,像是要送禮物給媽媽,會送自己喜歡的娃娃玩具,而不是以媽媽喜歡的東西出發。隨著時間和成長中的經驗多了,小孩開始學習由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嘗試理解別人的感覺和立場,有時候小孩會自言自語和自己對話,在他們行動之前,再長大一些後,這些對話消失,發展出思考行為的基礎,也就是內在語言,為未來抽象和類化等高層次思考。

到了四、五歲,小孩漸漸發展出較完善的與人溝通技巧,能了解別人也有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不同,到了六歲到九歲左右,小孩開始學習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但仍會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固執堅持而不願放棄。

在小學時期,小孩也學習以他人的反應來評估自己的行為,整體的發展過程是從具體、實務的和自我的,轉向成較抽離和公正的觀點。這時候會有心理學家班都拉提出的"觀察式學習"。也就是不需要自己親身經驗,由觀察中就可以學習,像是妹妹看到哥哥,每次不整理書包就會被媽媽罵,妹妹就會學習到,不整理書包會讓媽媽生氣也會被罵,因此,妹妹就會自動的整理書包,而不需要媽媽罵她之後再做。

因此,從五六歲後,小孩就會漸漸了解人和人之間會有不同的觀點。之後,會學習體會別人的心情和立場,想像別人的感覺,如此一來,才能學習如何去關心別人。關心別人是一個高層次的人際技巧,要有了解他人感受,並知道如何表達安慰別人才會開心的能力,像小孩常玩的扮家家酒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同理心的遊戲,因為在扮演別人的時候,就在學習如何體會別人的感覺。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有自我中心的問題?首先可以觀察小孩有沒有和外界發生建設性關係的行為,意思是指,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隨意的得到想要的東西,不用花力氣,那他們和外界互動的動機也會較低。另外,這類的孩子缺乏對團體的歸屬怠,也較少道德觀念,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概念,大多只強調"我"。因此,如果要訓練孩子"我們"的概念,可以讓孩子去參加具有凝聚力的團體,對他人或團體產生認同和歸屬的感覺,這樣的團體具備開放性,坦誠性和溝通的良好條件,會對孩子發展學習去關心,去除自我中心的很好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性格天生?

前陣子聽到鄧惠文和呂旭亞介紹一本靈魂密碼的書。她們提到了其中部分內容。 "讓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無可違逆的。回應這份呼召,還能幫助我們檢視童年,解開「都是父母的錯」的怨懟心結,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每個經歷;並讓為人父母者釋下重負,開始珍視孩子的奇想和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