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我是壞小孩

昨天看到一個新聞,雖不知道真實性多少,但標題大大的寫著"我是一個壞小孩"。

我想著,這真的好重要,想來說說。

這有二點:

1.任何"認知失調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包括了正負向的。

2.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



先說,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看待自己的價值來自於"自己"和"別人"。

自己,包括了自己的能力,表現,從二,三歲開始,有行為能力開始,人就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底限在那?成功的去尿桶尿了一泡尿,打開了一個很難打開的包裝,拿到了媽媽說不能玩的東西,也包括成功的讓大人妥協或是讓大人生氣的能力。

如果,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成功經驗多,不管是被大人讚美的,還是自己清楚明白自己做到的(我兒子有一次爬上公園的欄杆,大聲在上面說"自己爬的",他不是說給我聽的,是說給自己聽的),如此,他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就會堆積的正向。

但反觀,若大部分的經驗都是負向的,像是總是沒有辨法做到自己想做的,或沒有機會,或是無法達到大人要求的。

小孩不會反思說:"這是因為大人給我的標準或任務太難了,或大人應該來幫我一點點,其它讓我自己做完。"

小孩總想著,是我做了錯的;這世界好危險,我能力太差了,所以大人說我不能;我總是做了大人說不能做的,也有聽到大人說我可以的話,但卻少的可憐。



大了些,上了學,更多的訊息存在在環境中,影響著自我評價,學校裡的各項成就,不一定是學業,也包括了比賽。人際關係,同學和老師怎麼看自己。

我常常被諮詢要不要給過動的孩子吃藥這件事,我會反問家長,你覺得他目前的狀況,孩子自己覺得會不會影響他的人際?學業?重要的是,他覺得痛苦嗎?如果人際不好,功課不好。



重點永遠在孩子自己感受上。

那天同學去實習,她很傷心因為有個孩子對著她大喊,"我恨中國人",同學哭了,她說她不能忍受。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那孩子自己也是中國人。

她恨誰?或許恨的是自己?

慢慢的,這些訊息累積在意識中,隨著年紀慢慢的滑進了潛意識中,形成了自我的價值。



回到"認知失調"這個主題。

人都是如此的,當任何事跟原本想的不一樣時,就會覺得不舒服甚至痛苦,但有時,我們不知道,因為是和潛意識裡的訊息衝突,但那不舒服的感覺卻像蛇一樣跑了出來。此時因為痛苦,就會傾向回到原本的狀態,讓認知再度協調。

一個對自己都是在負向價值的人,若是好事,像是,你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但有一天老師說,你表現很好,你會突然覺得很怪,全身不對勁。

一個對自己都是在正向價值的人,若是壞事,像是,你原本很有信心能高升職位,沒想到是一個菜鳥升上,若是你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自信的人,大概就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回到那個新聞,若那孩子,從小到大,對自己的認知就是一個壞孩子,他的一切行為就會不自覺的朝認知協調的方向走,"你說我是壞小孩,我就是一個壞小孩,我就做給你看,我就是壞小孩"

有時,看著身邊那些百種百樣的孩子,再看著身邊那些百種百樣的大人,五味雜陳。若你是一個大人,或許想想,自己若有些正向看待自己的部分,是從那來的?如此,就會知道怎麼讓孩子們也能擁有像你一樣的正向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性格天生?

前陣子聽到鄧惠文和呂旭亞介紹一本靈魂密碼的書。她們提到了其中部分內容。 "讓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無可違逆的。回應這份呼召,還能幫助我們檢視童年,解開「都是父母的錯」的怨懟心結,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每個經歷;並讓為人父母者釋下重負,開始珍視孩子的奇想和不尋常...